梦远书城 > 胡适 > 胡适演讲集 | 上页 下页
中国再生时期(1)


  几年以前,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——我的师长,曾经函邀南来讲学,抱歉得很,当时因为个人在北方事务纷繁,一时未易分离,现在得一个机会到此,并且承马先生命讲题,就是“中国再生时期”,在今天得和诸位谈谈。

  什么叫做“再生时期”呢?我们知道,人类的个体生命历程,是从少壮而衰老而死亡,人类的个体生命到了“衰老”的时期,必然遇到“死亡”,决没有“返老还童”,所谓“再生”时期的到临。那走江湖的人和报纸上的广告,竟有什么“返老还童药”发胃,那是欺人之谈,没有科学根据的诞言。但是人类集团的生活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之演进,虽也是由少壮而衰老而死亡;但是在衰老时期如何注射“返老还童”针,使变得了新的血脉,那么一朝涣发新的精神,从老态龙钟转变而振作有为,于是,国家的各方面都表现了新的活动,这个时期,历史家称为“再生时期”。

  我们一读西欧的近代史,就知道西欧在中古时代曾经有过八百年到一千年的黑暗时代(Dark Age)。那时,欧洲一切的文物俱已荒废,民族达于“衰老”的程度;但是到了黑暗时代的末期,因为获得了新的刺激,灌输了新的血液,于是老大颓衰的欧州民族,到了十四、十五世纪便发生新的运动,返老还童,死里复活,成为欧西近几百年一切文物发扬光大的基础,这便是“文艺复兴”(Renaissance)时代。

  我国向来翻译为“文艺复兴”,实在有些欠当,应该是叫做复苏或再生时期,十四十五世纪是欧洲的再生时期,那么何时是中国的再生时期?试观近三四十年来——尤其是最近的二十年来,我国的一切文物无论是社会制度,政治体系,经济组织,学术思想……皆掀起了极大的变革,所以我相信,将来的历史家就要目这个时代为中国的“再生时期”。因为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,然而,历史演进到了现在,已经表现中华民族的老大衰颓。过去中国的历史上,发生了多次的再生运动,交织起伏,希望促老大的中国返老还童;但是新的刺激奄弱,新的血液贫乏,终于未能成功。可是从历史的观点,我们知道现在中国“再生时期”的到临。

  我国在中古时代,为宗教的迷信势力,和社会遗留的法制所蒙蔽,但知尊重个人的生命,不理解做人的意义;《孝经》中云:“身体发肤,受诸父母,不可毁伤”,当时一般的人们,不但是尊重自己的身体,并且求所以扬名显亲,光宗耀祖,最低限度也要做到“无辱”的地步,使自身和父母在社会上有尊荣的地位,要不是,生不如死!到战国的时候,社会上表现了武士道的精神,许多人不但尊重人生的名誉,并且形成社会的侠义风尚和爱国牺牲的精神!民族渐渐有了复活的趋向。

  但是不多久,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,侠义牺牲的精神,潜藏于无形,民族日渐衰老,怕死,念佛,求仙,遍寻返老还童药丹以期长生不死,为着将来自身得入浮图,不惜以指甲或手臂紫布浸油,在佛前燃烧作佛灯,表示信佛的虔诚,于是群起仿行,甚至竟以身殉,有的将整个身体缚布涂油,并且张贴布告:“在于某月某日在某某地方某某大和尚献身佛前”云云,使得万人空巷,争往观看;大和尚一面焚身,一面念佛,一面行礼,于是大家异口同声赞美,因为大和尚从此已经成佛升天,达到人生最高的目的。这种个体的牺牲,为想达到个人入浮图的梦想,与民族,国家,和人群没有丝毫的关系;和墨子“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”的人生观大相违背,到了这个时候,民族复回到了衰老时期。一直中国给这种黑暗的潮流荡漾了好几百年!

  到了唐代,渐渐地萌发了一点生机,爬出了这个黑暗的圈子,一般不再幻想升天成佛。首先在文学上,我们看到有了良好的改革,许多诗人如杜甫,白居易等不再从事去赞美自然,吟风弄月,开始描写社会的疾苦,出现了新的文学,达到了一个解放的时代。不但唐诗为我国历代最著名的,柳公权,颜真卿的书法,皆甚有名;就是散文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。在唐朝以前,六朝的文学形成,一般人作起文章,讲求对偶,造成四六句的骈体文,走上了荒昏的文学道上,当时的文学已经失掉了作用,而表达晋人的感情,感觉,和思想,还不完全。

  直到唐朝的韩退之、柳宗元出来,才将这种不合文法的骈文废弃,主用“散文”,当时的“散文”,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“古文”。其结果,唐朝成为诗文最盛的一个时代,此外,在宗教方面,唐代也有相当的改革,就前所述,独善其身的佛教,渐进而成禅宗,从印度的佛教转变而为中国的禅宗,不立文字,不再打坐念经,见性成佛。所以唐代是中国一个再生的时期。但是,毕竟因为这时所遭受的刺激太小,新血液的灌输不足,过后,又回到了衰老的时期。

  到了宋时,离现在九百余年,中国又渐渐表露复活的趋势,无论是在文学上,思想上,政治上等各方面宋朝都充分表现勃兴的气象。文学方面继续出现了几个新人物,如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曾巩、王安石,他们继起对于文字的努力,亦有了新的收获,造成文学革命,“古文”的格式于是形成,后人合唐之韩愈、柳宗元称为唐宋八大家,其中宋代占了六位,所以宋时在文学上又是一个再生时期。同时,在思想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改观,从前的人生观为拜神求佛,但望个人延年益寿,避祸得福。在北宋时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范仲淹氏。提出了一个新人生观,尝言士当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于是思想上表现了一个新时代,由个人主义走到利他主义的道上,要在人人还未曾有忧虑的时候,而自己去忧虑;但是快乐就是要到个个都享受了然后才到自己,这是宋代思想界一大革新。

  不到三十年,熙宁年间,王安石出来实行政治的大改革,但是恶势力强固,改革没有成功,继有程灏,程颐,朱熹一般人出来,主敬存诚穷理为本,另成了一个学派,他们不再希望做道士和尚,而且要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做一个“人”,于是确立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观,如《大学》首章所谓“格物,致知,正心,诚意,修身”,但是这里的“修身”和中古时候所希望为神仙成佛祖的一种自私的,出世的观念不同,而是积极的,为社会的人生观,所以“修身”的后面,就是“齐家”,“治国”,和“平天下”,这一种新人生观的焕发,于是代替了中古时代宗教迷信的人生观。从目的上说,由期望个人的超度推广而期望社会的改进,因此在思想方面宋朝的理学派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再生时期。

  然而,毕竟因为社会传统的旧势力膨胀,而新加入的血液不足,“治国”,“平天下”,又是那样的艰深难行;不久,中国又回到了过去的时代,踏上从前的老路,文字方面从此跑上一个“做八股”的形式道上,体裁更坏。在思想方面,又回到静坐,拜佛,欲成神仙的圈里。一向积极的活动的人生现,转变而消极的死样的人生观,无所为而为;因着要做圣贤便要做到“格物致知”和“治国平天下”,小民何敢奢望?“格物致知”的意义,原来正与近代的科学家理想相符,“物”的范围既然是这样广泛,包罗万有,单是要“格物”,以穷究天地万物的道理,在那个时候,既没有客观的环境,生活上并没有感觉到切肤的需要,而科学研究上的设备,好像显微镜,望远镜等等都一样也没有的;而大家既不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,一般读书人但知琅琅念书;文质彬彬,长袍大袖又不用手足,那里说得科学的学习,因了这个缘故,“格物致知”,只是讲讲而没有方法去实行。到明朝,王守仁主张“知行合一”,但是“格物致知”做不到,于是想从自身下手,由静坐而提倡“良知”。


梦远书城(guxuo.com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