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黄宗羲 > 明儒学案 | 上页 下页
方学渐《桐川语录》


  南臬辑《宗儒语略》,欲学者由兹直证本心。夫以大儒之语证吾心,不若以吾心证吾心之为真也。以吾心之所发,还而证吾心之所存,以吾心之所存,出而证吾心之所发,乃所为真也。执邻之影,索邻之神,则眩;执吾之影,索吾之神,则亦眩。况执邻影证吾神而索之乎?君子所以贵自得也。

  孟子以不虑之知、不学之能为良,亦指不学不虑之最善者而言。凡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,卒然而感,自然而应,皆不假于虑学,从理根而发,是良知良能,爱亲敬长,乃其发现之真切者。至于耳目口鼻四肢之欲,亦非虑而知、学而能,但从欲根而发,不得为良知良能。凡言良者,重于善,非重于不虑不学,即虑知学能而善,亦谓之良,可也。

  知其所由,由而能知,乃为圣学。若求知于所由之外,则堕于虚见,而非知行合一之知矣。

  道形上,器形下,谓器不能该乎道者,非也。凡人所学,总属之下,莫载莫破,皆下也。其理不可见闻,则上也。不徒曰上,而曰形上,形即器也,安得求道于器之外乎?

  天理人欲,原无定名,以其有条理谓之理,条理之自然谓之天,动于情识谓之欲,情识感于物谓之人。故天理而滞焉,即理为欲;人欲而安焉,即欲为理。凡欲能蔽其心,而理则心之良也。

  心者,人之神,居中应外,至虚而至实者也。《楞严》七征归于无着之地,彼此空立教,巧设辨难,卒归于空,以为明心,其实祇见是一偏耳。夫心无在而无不在,唯无不在,则七征莫非心之所在;惟无在,则偏于无着之地,亦非心之所在。

  徐令问:“知行并进,圣人之学也,何独重良知乎?”曰:“君侯称知县,不称行县,何也?《易》曰:‘乾以易知。’良知,乾道也,行特知之实事耳。”

  二氏皆言心也,而所见于心者异;皆言性也,而所见于性者异;皆一也,而所见为一者异;皆静也,而静中所见者异。人心合有无隐显而一之,儒者见心之全体,故曰:“仁,人心也。”又曰:“仁,人也。”释氏见心之空,不见空之所自,故于人道,一切扫而空之。老氏见心之虚,不见虚之所含,故推天下国家而外之。譬之天,儒见天之全,空虚是天,四时百物皆是天,释、老但知天为空虚,遂以四时百物为幻妄,所见固不同也。性则心之所具之理,儒言性善,是见性之本原,性本善,故位育总归于善。释以空为性,虽谓山河大地皆佛性,其意悉归之空;老氏炼神还虚,则又以气之清虚者为性,见益浅矣。儒所谓一者,理也。释所谓一者,空也。老氏守一,则守中耳。守一滞于气,归一溺于空,总着一偏,孰若一理贯通万事,变化不测,而无所偏乎?阳明曰:“循理之谓静,从欲之谓动。”儒之静,主于理;释之静,则寂灭而枯槁;老之静,则专气致柔,反矫天理而去之。然则三家之言,虽均之心性,均之一,均之静,而其旨则天壤矣。


梦远书城(guxuo.com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