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王夫之 > 周易外传 | 上页 下页
序卦传(3)


  凡错而不综之卦八,即以错相从,见六阴六阳皆备之实:

  《乾》《坤》《中孚》《小过》以为始终,《颐》《大过》《坎》《离》以位乎中,天地水火之有定体也。《颐》《大过》外象《坎》《离》,内备《乾》《坤》之德,其有位者,一《乾》《坤》之纯也。《中孚》《小过》外象《乾》《坤》,中含《坎》《离》之理,其致用者,一《坎》《离》之交也。凡不综之卦,非不可综也,综之而其德与象无以异,其志定,其守贞,其德凝,故可以始,可以终,可以中,而为变化之所自生也。

  凡错综同象之卦,其卦八,其象四:

  错综同象,其德成乎异之甚,虽变更来往而亦不齐也。故《泰》通而《否》塞,《随》从而《蛊》改,《渐》贞而《归妹》淫,《既济》成而《未济》毁;非若《屯》《蒙》相仍,《师》《比》相协,《同人》《大有》相资,《损》《益》相剂之类也。《泰》《否》者,《乾》《坤》之大机;《随》《蛊》《渐》《归妹》者,雷风山泽之殊用;《既济》《未济》者,《坎》《离》之极致。《随》《蛊》从乎《乾》《坤》,雷风山泽之承天地也;《渐》《归妹》之际乎《震》《艮》《巽》《兑》,从其类也。

  凡综卦有错,用综不用错者,以大化方往方来,其机甚捷,而非必相对待,如京氏、邵子之说也。故曰“《易》圆而神”,“神”以言乎其捷也,“圆”以言乎其不必相为对待也。其卦四十八,其象二十四:

  卦相次而各成象,象立而有德,因德以为卦名而义行焉。其综卦相次者,以捷往捷来,著化机之不滞,非因后起之名义而为之次,明矣。故二卦相综,名义有相反者,如《剥》《复》,《家人》《睽》之类;有相合者,如《屯》《蒙》,《咸》《恒》之类;抑有以错而相反者,如《需》《晋》,《剥》《夬》之类;有因错而相合者,如《蒙》《革》《师》《同人》之类;抑有于错于综,名义绝不相涉者,如《小畜》于《履》,《谦》于《豫》之类。盖卦次但因阴阳往来消长之象,天之所以成化也。名义后起于有象之余,人之所以承天,初非一致也。

  《乾》《坤》为化之最盛,以该十卦之成,凡消长者皆自此而出。凡《乾》《坤》之属,其卦八,其象四:

  《泰》《否》者,三阴三阳适得其均,消长之不偏者也。分体《乾》《坤》之纯,故足以继《乾》《坤》之盛。凡《泰》《否》之属,其卦六,其象三:

  《临》《观》二阳之卦,《泰》《否》之阳渐消。凡《临》《观》之属,其卦二,其象一:

  《剥》《复》阳再消而为一阳,阳之消止矣。消则必长。《泰》《临》皆先而《复》独后《剥》,以起阳也。凡《剥》《复》之属,其卦八,其象六:

  《遁》《大壮》,阴之消以渐也。凡《遁》《大壮》之属,其卦八,其象四:

  《夬》《姤》阴消之极,消亦且长,于是而阴阳交相为进退,以极变化之繁。至于《既济》《未济》,而后复于《泰》《否》之交。凡《夬》《姤》之属,其卦二十,其象十一:

  凡二变而得阴消之卦三十二,二阴则四阳,二阳则四阴。乃消之卦多系之阴消阳长,而不系之《临》《观》,《剥》《复》者,阳不可久消,阴不可久长,《周易》扶抑之权也。

  《乾》《坤》者,众变之统宗,故其属卦八,酌其中也。《泰》《否》则减,而属卦六。《临》《观》,二而已。《剥》《复》而复八,消极则长也。《遁》《大壮》阴消之始,其卦八。《夬》《姤》阴消之极,阴消而阳大有功,故属卦最多,天化之昌昌于此,人事之赜赜于此也。

  《彖》曰:“刚柔始交而难生。”刚柔者,《乾》《坤》也。《屯》《蒙》阳生阴中,以交阴而消之,消之故难生。一阳始交于二阴之下,继交于二阴之中。为《屯》;继交于二阴之中,遂交于二阴之上,为《蒙》;阳道不迫以渐升也。阳用其少以丽于阴之多,变之始也。始交乎阴,不致一而内外迭用二阳,变之未甚,其数犹丰也。《需》《讼》二阴交阳之卦,阴之未长者也。《乾》以二阳交阴为《屯》《蒙》,《坤》以二阴交阳为《需》《讼》。阴阳盛,各致其交,于此四卦为始合。阳生得中,阴生不得中,阴之始化不足以中,柔道然也。初长而即消:《师》《比》,《乾》之消也;《小畜》《履》,《坤》之消也。凡消长之理,不遽不渐,出入百变,旋往旋复,旋复旋往。验之呼吸,而知阳消则阴长,阴消则阳长。阳长而《小畜》,《履》失中,阴长而《师》《比》未失中,刚道然也。要所谓消长者,自其显而见者言之;若合其隐而藏者,则无有消长。故《屯》《蒙》之错为《鼎》《革》,《屯》《蒙》生也,《鼎》《革》化也,生化合而六阴六阳之用全矣。《需》《讼》之错为《晋》《明夷》,皆争卦也,消长渐盛而争矣。《师》《比》之错为《同人》《大有》,皆和卦也,阴函阳而不使失中,阳亦养阴而使得中也。《小畜》《履》之错为《谦》《豫》,阳安阴,阴亦不得危孤阳也。凡错卦合四卦而道著,皆仿比。 六十二卦皆《乾》《坤》之有,而独此八卦系之者,自其化之纯盛者而始动于微则如此。

  《否》长二阳于初、三为《同人》,《泰》长二阳于四、上为《大有》。长必二者,大化无渐长之几,能长则必盛也。阳长而阴不失其中,阳之消阴,不遽夺其正位,君子道也。《泰》长二阴于初、二为《谦》,《否》长二阴于五、上为《豫》。阴阳迭为消长,消长必二,阴阳之变同也。阴长而据阳之中位,小人道也。且消长所临必参差,亦于此而见化机无对待之理矣。前有《师》《比》《小畜》《履》,后有《同人》《大有》《谦》《豫》,夹《泰》《否》于中,消长相互,天地之交乃定也。阴长不已,无即至于《临》《观》之理;阳长不已,无即至于《遁》《大壮》之理。消长必乘乎大变,《随》《蛊》者,大变之卦也。《泰》仅留上一阴下一阳,而中位皆变,为《随》;《否》仅留上一阳下一阴,而中位皆变,为《蛊》,二卦错综同德,其变大矣。变之极而后《临》《观》乃来,阳非极变,不遽消也。

  《临》《观》,《泰》《否》之消长也。消不可久,消盛则变。《复》长一阳而杂之阴,居中位得势而安。《噬嗑》阳迁于四,与所长之上九合而函五;《贲》阳迁于三,与所长之初九合而函二。盖《临》《观》,《剥》《复》之际,阳道已微,不能顺以受消,杂乱起而后阳乃不绝。故《噬嗑》为强合,《贲》为强饰。其错为《井》《困》。《噬嗑》《贲》刚合柔,《井》《困》柔掩刚,皆以迎其长而息其消也。

  《剥》《复》,阳消之极矣。消之极,则长之不容不速。其长也,必有所因。《剥》余《艮》上之一阳,《复》余《震》下之一阳,而《震》《艮》皆阳体,故可以召阳而为君。《坤》之错《乾》也,长之速而反其所错,为《无妄》《大畜》,其错为《萃》《升》。当乍长乍消之际,消者相保,以诚而聚,以聚而兴,四卦之德,所以适《剥》《复》,《夬》《姤》也。

  《剥》《复》之属,《无妄》《大畜》而已。自《颐》至于《咸》《恒》六卦,则统三十二阳卦而尽其消长之变。《剥》长为《大畜》而《艮》体存,《复》长为《无妄》而《震》体存。《震》《艮》者,阳之所自终始,故合《震》《艮》而为《颐》。《颐》《大过》《坎》《离》《咸》《恒》,皆乘消长之机,相摩相荡而为之枢者也。《颐》之错为《大过》。至于《颐》而阳卦之变止矣,则见其所隐,而《大过》以来。《颐》,阳消之极也,有位之位,皆阴处之。《大过》,阳处于位而阴摈矣,阴消之尤也。迭相为消,所以为变化之枢也。消则必长,失则必得,往来之机,速于响应,故《颐》有《离》象而失位,二阳旋得乎中,则为《坎》;《大过》有《坎》象而失位,二阴旋得乎中,则为《离》。《颐》《大过》《坎》《离》定位于中,而阴阳消长乃不失其权衡。权衡定而阴阳渐反于均,则《大过》阴生于二而为《咸》,生于五而为《恒》。抑此二卦,乃《坎》《离》中爻之升降,相摩荡以复《泰》《否》之平,而特为感通以可久,则自《泰》《否》以来,消长之机一终,而阴消之卦起矣。《咸》《恒》之错为《损》《益》。《咸》《恒》起《遁》《大壮》,《损》《益》起《夬》《姤》,其义一也。阴阳均定,而消长生焉。《咸》《恒》《损》《益》,久暂多寡之待酌者也。

  《遁》《大壮》,阴于是而消矣。消则必长,《晋》《明夷》阴长而据其中,阴进而阳伤也。其长甚则又消,《家人》《睽》阳又长而阴反其消。《明夷》阳上长居九五之中而为《家人》,《晋》阳下长居九二之中而为《睽》,闲有伤、散其进也。阴不久消,长乎初、上而为《蹇》《解》,其中犹《家人》《睽》也。此四卦互相为错,捷隐捷见。盖自《遁》《大壮》以来,阴阳衰王之冲,不适有宁,再消再长而定之以《损》《益》。《损》三之阳不复为《泰》以益上,《益》四之阳不复为《否》以益下,所以平其争而后阴安于消也,则《夬》《姤》可来矣。《晋》《明夷》者,《需》《讼》之错也。《需》《颂》阳初起而疑,《晋》《明夷》阴将伏而争,皆大变之机也。

  《夬》《姤》阴消之极矣,故阴愤盈而骤长,阳乃聚处而保其位于五,为《萃》;于二,为《升》。长极而渐消,阳乃渐生以得中,而终陷于阴中,为《困》《井》。《困》《井》杂矣。水火相贸,因《困》《井》之《巽》《兑》,而水贸为火,以增长乎阳,为《鼎》《革》。阴之暴长,凡三变而始消,阴之难于消也如此。亦惟其难于消也,相持之久而终诎,故其消以定,于是而为《震》《艮》。阴虽长而体则阳,阳乃召阳以长居于中位,而为《渐》《归妹》。《渐》《归妹》,错综合之卦也,变之尤也。自是而《丰》《旅》《涣》《节》,阴阳皆均。阴上下皆中而为《丰》《旅》,阳上下皆中而为《涣》《节》,四卦交错以相均。《震》《艮》《巽》《兑》,四卦交错以互胜。消长迭乘,而一阴一阳之局汔成,则阴阳各相聚合以持消长之终。阳长而保阴以为《中孚》,阴长而含阳以为《小过》。《中孚》一《离》也,《小过》一《坎》也。相杂而安,则天地之化,于斯备矣。长之无可复长也,消之无可复消也,而一阴一阳尽。《泰》《否》之交,《既济》《未济》,斟酌常变,综之则总十卦消长之文,错之则兼《乾》《坤》六阳六阴之质,无有畸焉,无有缺焉。故《周易》者,浑成者也。

  是故《易》有太极,无极而太极。无所不极,无可循之以为极,故曰无极。往来者,往来于十二位之中也。消长者,消长于六阴、六阳之内也。于《乾》《坤》皆备也,于六子皆备也,于《泰》《否》《临》《观》《剥》《复》《遁》《大壮》《夬》《姤》皆备也,于八错之卦皆备也,于二十八综之卦皆备也。错之综之,两卦而一成,浑沦摩荡于太极之全;合而见其纯焉,分而见其杂焉,纯有杂而杂不失纯,孰有知其始终者乎?故曰:“太极无端,阴阳无始。”

  为之次者,就其一往一来之经纬而言之尔。往来之序,不先《震》《巽》而先《坎》《离》;消长之几,不先《复》《姤》而先《泰》《否》。道建于中以受全体,化均于纯以生大用,非有渐也明矣。如以渐而求之,则《乾》必授《震》,《坤》必授《巽》,《乾》必授《姤》,《坤》必授《复》。强元化以稚、老、生、死之几,而元化之始终可执,其不肖天地之法象明矣。

  无待也,无留也。无待,而后卦不因前卦而有;无留,则前卦不资后卦以成。浑沦之中,随所变合,初无激昂,又何有相反?而规规然求诸名象以刻画天地,不已固乎!

  二经交错,各行其化,属卦之多寡,阴阳之登耗,不相值也。故六子之属,与十二卦之属,犬牙互相函受,而无同分之畛以成断续之迹。取诸法象,则日月五纬经星之相错,旷万年而无合璧连珠之日,《易》亦如是而已矣。故曰:“神无方而《易》无体。”

  动静,其几之见尔;吉凶,其时之偶尔;贞淫,其象之迹尔。因而为之名,名不相沿,如鱼鸟木石之各著也。因而有其义,义不相倚,如君父刑赏之各宜也。在天有不测之神,在人有不滞之理。夫岂求秩叙于名义,以限天人之必循此以为津涂哉?故曰:《序卦》,非圣人之书也。


梦远书城(guxuo.com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