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王夫之 > 礼记章句 | 上页 下页
卷四十二 大学(5)


 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(长,丁丈反。弟,特计反。)

  〖注〗“老老”,所谓“老吾老”也。“兴”,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。“孤”者,幼而无父之称。“絜”,度也。“矩”,所以为方也。言此三者上行下效,捷于影响,所谓“家齐而国治”也;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,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。〖衍〗人心之同孝悌慈也,天下之愿欲,虽至于不可纪极,而其心之所安者则无不可以理格,不待违道干誉以徇其好恶,而皆可以矩絜之矣。

  〖注〗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,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,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。

  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谓絜矩之道。(恶,乌路反。下同。先,苏佃反。)

  〖注〗此复解上文“絜矩”二字之义。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,则必以此度下之心,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。不欲下之不忠于我,则必以此度上之心,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。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,则身之所处,上下、四旁、长短、广狭,彼此如一,而无不方矣。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,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?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。〖衍〗“约”,本诸身之好恶也。“广”,及于天下也。

  〖注〗此平天下之要道也。〖衍〗“道”,谓制法齐民。上絜矩以制道,使天下之为上下、前后、左右,率由之以寡过,所谓“均齐方正”也。

  〖注〗故章内之意,皆自此而推之。

  《诗》云:“乐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(乐,卢各反。好,呼报反。下同。)

  〖注〗《诗》,《小雅·南山有台》之篇。“只”,语助辞。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,则是爱民如子,而民爱之如父母矣。

  《诗》云:“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。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”有国者太可以不慎,辟则为天下僇矣。(节,昨结反。辟,匹亦反。)

  〖注〗《诗》,《小雅·节南山》之篇。“节”,截然高大貌。师尹,周太师尹氏也。“具”,俱也。“辟”,偏也。言在上者人所瞻仰,不可不谨,若不能絜矩而好恶徇于一己之偏,则身弑国亡,为天下之大僇矣。

  《诗》云:“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”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(丧,息浪反。道,徒到反。)

  〖注〗《诗》,《文王》篇。“师”,众也。“配”,对也。“配上帝”,言其为天下君而对乎上帝也。“监”,视也。“峻”,大也。“不易”,言难保也。“道”,言也。引《诗》而言此,以结上文两节之意。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,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容已矣。〖衍〗有天下者受命于天,受国于先王,其存与亡为万民安危生死之枢,则位之所在即道之所在,故不容不恒存得失之心以自警于道,非若士大夫之于禄位祸福,修身俟命,不宜以丝毫得失系累其心,缘此而修德也。学者不可不知。

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

  〖注〗“先谨乎德”,承上文“不可不谨”而言。德,即所谓“明德”。〖衍〗修身以上皆“明德”之事,慎以修身则好恶自公矣。

  〖注〗“有人”,谓得众。“有土”,谓得国。有国则不患无财用矣。

  德者,本也。财者,末也。

  〖注〗本上文而言。

  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。

  〖注〗人君以德为外,以财为内,则是争斗其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也。盖财者人之所同欲,不能絜矩而欲专之,则民亦起而争夺矣。

  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

  〖注〗“外本内末”,故“财聚”;“争民施夺”,故“民散”;反是则有德而有人矣。〖衍〗有德则不纵欲以崇货,民各有其恒产而财散。

  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

  〖注〗“悖”,逆也。此以言之出入明货之出入也。自“先谨乎德”以下至此,又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与不能者之得失也。

  《康诰》曰:“惟命不于常。”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矣。(道,徒到反。)

  〖注〗“道”,言也。因上文引《文王》诗之意而申言之,其叮咛反复之意益深切矣。

  《楚书》曰:“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

  〖注〗《楚书》,《楚语》。言不宝金玉而宝善人也。

  舅犯曰:“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”

  〖注〗舅犯,晋文公舅狐偃,字子犯。“亡人”,文公,时为公子,出亡在外也。“仁”,爱也。事见《檀弓》。此两节又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。

  《泰誓》曰:“若有一个臣,断断兮无他技,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焉。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,人之彦圣,其心好之,不啻若自其口出,寔能容之,以能保我子孙黎民,尚亦有利哉!人之有技,媢疾以恶之,人之彦圣,而违之俾不通,寔不能容,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,亦曰殆哉!”(断,不贯反。寔,烝双反,俗读如“实”者误。)

  〖注〗《泰誓》,周书。“断断”,诚一之貌。“彦”,美士也。“圣”,通明也。“尚”,庶几也。“媢”,忌也。“违”,拂戾也。“殆”,危也。

  惟仁人放流之,迸诸四夷,不与同中国。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,能恶人。(迸,读为“屏”,古字通用,卑正反。)

  〖注〗“迸”,犹逐也。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贤而病国,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,以其至公无私,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也。

  见贤而不能举,举而不能先,命也。见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远,过也。(先,事细反。命,莫半反。远,于愿反。)

  〖注〗“命”,郑氏云当作“慢”,程子曰当作“怠”,未详孰是。若此者知所爱恶矣,而未能尽爱恶之道,盖君子而未仁者也。〖衍〗惟慎德者而后仁。

  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。(菑,与“灾”通,祖才反。夫,防无反。)

  〖注〗“拂”,逆也。好善而恶恶,人之性也。至于拂人之性,则不仁之甚者也。自《秦誓》至此,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,以明上文所引《南山有台》《节南山》之意。

  是故君子有大道,必忠信以得之,骄泰以失之。

  〖注〗“君子”,以位言之。“道”,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。发己自尽为“忠”,循物无违为“信”。“骄”者矜高,“泰”者侈肆。此因上所引《文王》《康诰》之意而言。章内三言“得失”,而语益加切,盖至此而天理存亡之几决矣。〖衍〗“忠信”所以存天理也,“骄泰”则天理亡矣。天理存亡之几,国之存亡即于此而决。此修身之所以为本,而必根极于正心诚意也。

  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

  〖注〗吕氏曰:“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,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,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,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。”愚按:此因“有土有财”而言,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,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。自此以至终篇,皆一意也。

  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

  〖注〗“发”,犹起也。仁者散财以得民,不仁者亡身以殖货。

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,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。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。

  〖注〗上好仁以爱其下,则下好义以忠其上,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也。

  孟献子曰:“畜马乘不察于鸡豚,伐冰之家不畜牛羊,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;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。”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(畜,许六反。乘,食证反。)

  〖注〗孟献子,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。“畜马乘”,士初试为大夫者也。“伐冰之家”,卿大夫以上,丧祭用冰者也。“百乘之家”,有采地者也。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,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。“此谓”以下,释献子之言也。

 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彼为善之。小人之使为国家,菑害并至,虽有善者,亦无如之何矣!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(长,上声。上“善”字,时战反。《章句》释音,非朱子所定,多所阙误,今重定之,《中庸》同。)

  〖注〗“彼为善之”,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。“自”,由也,言由小人导之也。此一节申明以利为利之害,而重言以结之,其叮咛之意切矣。

  ▲右传之十章,释“治国平天下”。此章之义,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,皆推广絜矩之意也。能如是,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。〖衍〗章内所言皆国也,而以为释“平天下”者,凡此皆国与天下之通理,治与平之同功,以施之国而治,以施之天下而平,则但言国而天下在矣。若夫平天下之事,命德讨罪,惇典庸礼,所以推广絜矩之道而行之者,传未之及,而要可以理通之矣。

  〖注〗凡传十章。前四章统论纲领旨趣,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。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,第六章乃诚身之本。〖衍〗格物致知,“明善”也。正心诚意,“诚身”也。格物者格其所当知之物,诚意者诚其所必正之心,四者功用相资,而二者括之矣。盖所谓诚意者,一诚于善,则惟奉其存养不失之心,以察乎意而析善恶于微,因而慎之,俾意之动无不如其心之正,而始终一实,无有间断,乃令忿好惧忧咸得其当然之节,此诚正合一而为诚身之实功也。是则诚意者正心加警之功,格物者致知践实之学,不得专求之意知而忽于格正以流于异端之说,明矣。

  〖注〗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,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。


梦远书城(guxuo.com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