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远书城 > 王夫之 > 礼记章句 | 上页 下页
卷三十二 表记(4)


  子曰:“夏道未渎辞,不求备,不大望于民,民未厌其亲。殷人未渎礼,而求备于民。周人强民,未渎神,而赏爵刑罚穷矣。”(强,其两反。)

  “渎”,用之频而亵也。“辞”,命令也。夏道尊命,政令一成而不数为更易,故政简而无过求于民,虽亲过于尊而民犹不厌。殷人后礼,其礼不烦而政令频数,责民严重,则虽尊之而实厌矣。周礼繁重,有非民所任而强之者,特其敬神而远之,犹未渎也,乃强民而民不能率,则赏罚频用而穷矣。仁义本无偏胜之弊,因频用而失之。二代惩前事之弊,而不渎于彼者且穷于此,所以屡降愈下,盖矫枉过直,其势然也。

  ▲右第二十六章。

  子曰:“虞、夏之道,寡怨于民。殷、周之道,不胜其敝。”(胜,书烝反。)

  渎则敝,敝则民归咎于法之不善,而怨由之以生矣。

  ▲右第二十七章。

  子曰:“虞、夏之质,殷、周之文,至矣。虞、夏之文不胜其质,殷、周之质不胜其文。”(胜,书烝反。)

  先王创制显庸,皆仁至义尽而酌乎时之宜,或质或文,于道俱至,而法制已立。后人承之,能用其数而不能体其德,故崇质者文不能副,尚文者质不能充,则成乎偏敝矣。然文不胜质,质有余而文无难于继起,质不胜文则文具而质伪矣,此夫子抑扬之旨也。夏尚忠,殷尚质,周尚文,而此云夏质而殷文者,盖忠非无质之忠而特其质未备。殷人制度文为皆已备尽,周人非有增益,而殷人崇用,周人崇饰,所以自周言之则殷为质,自虞、夏言之则殷为文也。

  ▲右第二十八章。

  子言之曰:“后世虽有作者,虞帝弗可及也已矣。”(“言之”二字衍文。)

  作者,谓三王也。此一节孔子之言。而下则记者推其弗可及之实也。

  君天下,生无私,死不厚其子,子民如父母,有憯怛之爱,有忠利之教,亲而尊,安而敬,威而爱,富而有礼,惠而能散。

  “利”,顺也。“忠利”,谓尽于己而顺于民。“安”,不扰也。“敬”,不渎也。“富而有礼”,富有天下而能以礼制之也。“惠而能散”,惠不偏也。帝舜之德大公无私,故仁义之发皆根所性之实,斯以尊亲道合而为德之至也。

  其君子尊仁畏义,耻费轻实。(“耻费轻实”上阙“其小人”三字。)

  “费”,奢也。“实”,利也。“耻费轻实”,则俭以寡过而非吝于利也。帝舜大公至正之德,施于教爱而臣民化之也。

  忠而不犯,义而顺。

  “忠”,尽爱敬之实以事上也。“义”,以制自裁而不逾节也。此化之行于小人者也。

  文而静,宽而有辨。

  “文而静”,则有礼而不烦;“宽而有辨”,则相亲而不渎;此化之行于君子者也。惟舜之德教以至仁函大义,故其化如此。

  《甫刑》曰:“德威惟威,德明惟明。”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!

  德至而教自行,仁所以为天下之表也。

  ▲右第二十九章。

  子言之:“事君先资其言,拜自献其身,以成其信。是故君有责于其臣,臣有死于其言,故其受禄不诬,其受罪益寡。”

  “资其言”者,自陈其所能为,以为受禄之资也。“拜”,进见于君也。“献其身”,致其身也。“成其信”,践其所陈也。君因其所陈而责之,则非强其所不能而受罪益寡。臣必践其言,不足则以死继之,则受禄于君非诬矣。君子之所以立身事君者,忠信而已。忠以事君而必敦其信,信以交友而必本于忠,皆所以实尽其义也。

  ▲右第三十章。此章因臣道之义而极言以发明忠信之理。义者,忠信之则,忠信所以尽义也。盖居上而立表以正民,乃君与大臣之事,故道异,而先于正己则一也。其下十六章杂引孔子之言,皆以申明此章之意。

  子曰:“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,小言入则望小利。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,不以大言受小禄。”

  此一节孔子之言。“大言”,陈国家之大道。小言,一官一职之议也。“利”,谓行之而利于国也。小言所望于见功者小,不敢受大禄而旷其大。大言所望者大,苟受小禄则志道不行而徒为枉己尔。

  《易》曰:“不家食,吉。”

  禄如其望,则出必有功而吉矣。

  ▲右第三十一章。

  子曰:“事君不下达,不尚辞,非其人弗自。”

  此一节孔子之言。“下达”,谓君求贤之令达于下也。“尚”,进也。“辞”,先资之言也。君不下达,则不进言以求仕也。自,所由以进也。“非其人”,谓因嬖幸以进。

  《小雅》曰:“靖共尔位,正直是与。神之听之,式谷以女。”(共,九容反。女,人渚反。)

  “靖”,安也。“共”,敬也。“式”,用也。“谷”,善也。安位无求,自虔其职而不交匪人,则忠直孚于鬼神而无不善矣。君子之义,难进易退而已。难进易退,则自不屑与佞幸通,而所交者无非正人,其迹虽若疏远于君以自树声气,而实乃忠爱之至。庸主不察,斥为朋党,则小人得以肆其攻击,而国之败亡必由是而起。汉、唐以下二千年间,覆轨相因,如出一辙,诵是诗者不能不为之潸然流涕也。

  ▲右第三十二章。

  子曰:“事君远而谏则讇也,近而不谏则尸利也。”(讇,与诏同。)

  “远”,官守在外者。“近”,廷臣也。“讇”,谓恐君忘己,因事自达以结知也。“尸”,如祭之尸,无事而坐食君之利禄也。

  ▲右第三十三章。

  子曰:“迩臣守和,宰正百官,大臣虑四方。”

  “迩臣”,近侍之臣。“守和”,谓从容调和君德。“宰”,冢宰。“正”者,疏其流品,审其殿最。“大臣”,六官之长。“虑”,谋也。人臣各修其职而无越思,忠信以事君之道也。

  ▲右第三十四章。

  子曰:“事君欲谏不欲陈。”

  “欲”,犹当也。“陈”,谓扬君之过于外。

  《诗》云:“心乎爱矣,瑕不谓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?”

  “瑕”,何也。“谓”,告也。爱则必忠告之,不容已于谏矣。然必藏之心而不暴之于外,非但以为君讳过,抑其忧深思切,自不欲以言语谢其责也。

  ▲右第三十五章。

  子曰:“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,易进而难退则乱也。”

  此一节孔子之言。“有序”,无躐等也。“乱”,谓紊乱礼制。

  故君子三揖而进,一辞而退,以远乱也。(远,于愿反。)

  此即入朝之礼言之。出入升降之间而不苟进之义寓焉,则进而受禄,退而致政,其为礼义之大者愈可知矣。

  ▲右第三十六章。


梦远书城(guxuo.com)
上一页 回目录 回首页 下一页